化工自主创新迈出坚实步伐
2007年新春伊始,又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和**受到国家表彰。2月27日,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,3位海内外*走上了领奖台,326个项目也同时获奖。其中,在真正反映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技术发明奖成果中,化工类项目占据近半数的席位,彰显了化工自主创新实现质的飞跃。 获奖成果创新性突出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的“金属配合物中多重键的反应性研究”项目,基于无机化学,将合成化学和光化学融合,解决了多个生物无机和金属有机催化的难题,开拓了金属诱导原子(或基因)转移反应和磷光激发态化学的研究,在整体上处于国际*水平。主要论文发表在国际上的多家重要刊物上,其中20篇代表作被他引超过1000次。 一批关键技术获突破 获得本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“海相深层碳酸盐天然气成藏机理、勘探技术与普光大气田的发现”项目,在理论和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,为在不利的勘探区带发现大型气田奠定了基础。该项目成果成功应用于中国石化川东北探区,并在川东南、川西南、鄂西-渝东等探区推广应用,累计提交天然气探明储量2510.7亿立方米。 本年度获奖项目在环境保护、生态治理方面,突破了一批技术瓶颈,为发展环境友好、资源节约型经济和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保障。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“生活垃圾循环流化床清洁焚烧发电集成技术”、“大型火电厂烟气脱硫脱硝成套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”等,都是近年来所取得的重要成果。 创新文化氛围形成 本次获奖项目中,绝大多数项目都是长期研究的结果。以厦门大学郑兰荪等人完成的“碳原子团簇的形成研究”为例,尽管国内外对富勒烯等碳簇的研究历经近二十年的起伏,但该项目课题组始终围绕着碳簇形成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研究,*终用氯原子捕获的方法,揭示了科学界长期寻找的、活泼的C50的衍生物C50Cl10的结构,为小于C60的富勒烯特殊性质和应用开辟了实验研究的途径,将富勒烯科学的研究推进到小富勒烯领域。 科研体系日趋完善 此外,高校和科研院所发挥了科技创新、知识生产的主体作用,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也不断增强。譬如,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“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、勘探技术与普光大气田的发现”、“年产4.5万吨粘胶短纤维工程系统集成化研究”等,均是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的创新应用成果。 |